| CR福祉展 - 广州市保利锦汉展览有限公司
2025.09.12-14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Language: CN EN JP

进入老博会
关闭
<返回
与50,000专业买家共赴中国最大的福祉康复盛会

行业新闻

展位申请 观众预登记

我国运动康复医学产业落后欧美:专业机构供应不足,人才培养成关键瓶颈

行业新闻 2023.03.19

“运动受伤后,传统理念是一定要去骨科,很少想过来运动医学中心,其实临床级的运动医学中心门槛很高,但是目前国内与国外差距较大,专业机构整体数量较少。国内运动医学发展前景广阔,当下可以从‘小’做起,先从运动员和亚健康人群切入,然后延伸至其他群体。”近日,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战略投资中心总经理王翔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据了解,运动康复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实质是“运动”与“医疗”融合,运动康复本身是多学科交叉专业,通过运动疗法、手法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方式促进组织修复,恢复运动功能,预防运动损伤。针对的主要人群包括运动损伤患者、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疼痛患者、骨科术后患者等。

 

但运动医学与运动康复有所区别,运动医学属于传统骨科的最新分支,是集骨科学、创伤学、运动康复学和部分运动科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但其关注点不仅仅在骨头,而在平常往往被忽略的软组织,具体包括在关节镜下对韧带、关节囊、肌肉等组织的形态进行修复并尽量重建其功能等。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内运动医学相关市场正在快速增长,但是这一增长似乎仍无法满足需求。

 

复德运动医学中心运营负责人李政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国内运动医学供给体量不够大,主要因为医院缺少相关科室,骨科医生聚焦点多在身体结构,对术后功能恢复及轻度软组织损伤的关注和帮扶不足,而这背后的关键问题在于运动医学人才的缺失。“另外康复的最大意义是让人们不仅不生病,而且到老年也能正常运动和享受生活,而非年龄大就意味着生活品质必然下降,运动医学的发展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理念也有很大关联。”

 

潜力凸出的百亿市场

 

近年来国内运动医学相关市场正在快速发展。根据《中国运动康复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调研报告(2022-2029年)》(下称《报告》),我国运动康复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87.3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90.56亿元,CAGR达到21.53%,呈现较快发展态势。虽然目前我国运动康复市场规模相比于国外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规模较小,但近年来增速高于海外市场,表现出我国运动康复行业强大的发展潜力。

 

从运动医学市场来看,西南证券研报数据显示,运动医学占据全球整个骨科市场的10%以上份额,2018年全球运动医学市场规模接近60亿美元,同比增长8%,高于骨科整体市场增速(5%左右),预计2024年将达到91亿美元,是未来骨科市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同时国内运动医学市场方兴未艾,随着中国运动人群的快速增长、老龄化趋势加重以及居民医疗消费需求的持续提升,国内运动医学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预计接近30亿,增速超过25%,是骨科市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元。

 

在快速增长背后,专业运动人群是运动医学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李政阳表示,很多运动员受伤后不只是身体痛苦,如果受伤时间长达半年,归来可能就不再是主力队员,对职业生涯影响很大。

 

《报告》显示,我国运动康复行业主要用户群体分为三类:专业运动人士、运动爱好者和对生活有高品质需求人群,当前市场比例为7:2:1。但目前大众对运动康复还是普遍缺乏清晰认知,当前市场增幅主要依托于专业运动人士,然而这一类群体数量基本处于恒定状态,未来随着运动康复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大众市场的运动爱好者占比预计将不断提升,成为未来我国运动康复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虽然市场发展较快,但是王翔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国内跟国外运动医学仍然差距较大,国内运动医学机构整体数量较少,不少运动员受伤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康复机构,而且国内专业康复医师数量有所不足。

 

上述《报告》也显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运动康复机构基本以民营为主且具有小、散的特点,全国范围内缺乏系统的连锁的运动康复机构,同时在机构密度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供给能力提升空间巨大。

 

但是近年来我国运动康复机构正在逐渐增长,例如2021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建立并完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国内首屈一指的综合性运动医学诊疗中心;2022年6月,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广州培训中心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成立,致力于培训临床医生开具运动处方的技能等。

 

另从地区来看,继华西医院成立运动医学中心后,2022年4月,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揭牌,以及成都天府新区首家专注运动康复的医疗机构复德运动医学中心也在近日正式开放运营。

 

但是这一增长似乎仍无法满足需求,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法商研究中心主任、医药卫生法学教授邓勇曾分析称,我国关于运动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少数开设了独立的运动损伤科室的医院,病人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目前单独开设运动医学科室的医院仅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其他一些医院仅在骨科下面设立了运动损伤的亚专业。

 

另有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目前年门诊量达10万余人次,年手术量7500余例并逐年增长,仅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每年已经超过3500例,居全国首位。运动医学领域“供不应求”的情况展现出了极为广阔的投资前景。

 

瓶颈在于人才培养

 

在运动医学相关供给有限背后,人才匮乏或许是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

 

李政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运动医学产业没有大规模成长的原因在于缺少教育基础,运动医学相关教育比较薄弱,国内医学院很少有运动医学专业,而骨科医生多出身于医学院,对康复医学的认知不足,这类教育目前在北体、上体、成体等体育院校占有优势。

 

“缺少人才的情况下,虽然部分运动医学设备并不算昂贵,但难处在于如何理解设备提供的数据,充分发挥其价值,例如受伤后,有设备可以精确到每一角度发力时的力矩,康复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发现身体平衡的具体问题,然后调整训练计划,其实解决方法不只能靠治疗,最终还要靠运动和训练。”李政阳说。

 

2022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韩雅玲也曾表示,传统的医学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研究生培养、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内容都缺少运动处方相关内容,而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又没有医疗资质,难以进入医疗机构。我国建立起一支有体育和医学双重背景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体医融合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因此韩雅玲建议,鼓励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联合创办“体医融合专业”,包括创建双学位的培养体系。在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阶段,交叉培养体医融合的研究创新人才,体育大学可招收医学院校学生和毕业后的医生或护士,医学院校也可从体育院校毕业生中招收研究生。打通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的“任督二脉”,建立体医融合研究创新团队,开创体医融合研究创新平台。并形成促进体医融合的政策体系。

 

那么在当前面临人才瓶颈的情况下,国内运动医学该如何发展?

 

李政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德国已有约20万家康复中心,包括运动医学、术后康复、产康、儿康、神经康复等细分专业机构,因此具有培养人才的能力只是行业的开始,我国这一产业在初始阶段很难大规模铺开,只能从“小而精”入手。

 

王翔也分析称,国内民营运动医学机构需要一步一步落地,否则很容易被理解类似医院的概念,逃脱不了医保,如果支付无法打通,就很难发展。“具体路径可以是首先针对运动人群,然后针对高净值亚健康人群,因为高净值人群的对健康的认知和要求与临床有所不同,例如会更关注健身和运动时产生的隐形损伤以及健康隐患等,然后拓展至老年人等其他人群的康养。”

 

李政阳也表示,可以首先针对资金量较为密集的运动群体,部分运动员收入中会有一部分专门用在运动医学方面,在此基础上,在人才、客源和技术方面有所进展后,可以拓展儿童的运动医学。“儿童的痛点之一在于脊柱侧弯,根据脊柱侧弯的角度有不同的治疗方案,但对于没有达到手术标准的脊柱侧弯,家长往往难以找到治疗途径,而控制性康复医学训练对此种情况可发挥一定作用,另外儿童的骨龄、身高以及肥胖问题也可以通过运动介入进行改善。”

 

“除了儿童人群还有女性产康、女性盆底肌康复治疗以及更年期康复等,特别是现在鼓励生育二孩、三孩的情况下,康复运动医学可以为产后女性提供多类型服务,此外老年人在康复运动医学方面也会有较多需求,因为未来老年人的诉求不仅仅是疾病预防治疗,而是能够正常运动和幸福生活,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会更高。” 李政阳说。

观众预登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