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30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Language: CN EN JP

进入老博会
关闭
<返回
与50,000专业买家共赴中国最大的福祉康复盛会

行业新闻

展位申请 观众预登记

蔡聪:盲人不是只能做按摩

行业新闻 2019.07.23

盲人蔡聪

 

我的这种幸运,理论上来讲,应该是所有残障人生活的常态,让他们的生活有很多可能性。”

 

“世界上不应该有残疾人,因为这是我们脑海里的一个刻板印象。”2017年第1季《奇葩大会》上,蔡聪语出惊人。他认为,伤残只是一个人的特点或者条件,真正让他们的生活遇到问题的,是社会上充满了太多物理环境的障碍以及脑海中的负面认知。

 

10岁时,因为药物性青光眼导致视神经萎缩,蔡聪开始了此后20多年的视障生活。虽然曾经被医生通知“完蛋了”,但“一不小心考了全年级第一”,对应试教育系统极为适应,让他并没有感受到多少实际上的落差。“你不是过了一个比别人少的生活,你是过了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生活。”走红后,他的这句话广为流传。

 

褪下网红的标签,蔡聪是一位公益从业者。虽然最开始是因为“不想做按摩”而碰巧走上这条路,但他遇到了很多精彩。用3年时间,他从一加一残障人公益集团的实习生做到合伙人位置,成为集团旗下有人文化CEO、有人基金会理事。

 

他从中愈发体会到观念的重要,“如果当初在我遇到残障这件事的时候,周围的人不是告诉我—你完蛋了,而是告诉我—你的人生只是换了一种新的活法,如果更多和残障有关的家庭在遇到残障的时候能够知道这些的话,那他们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盲人蔡聪

 

这是他做残障领域的价值倡导的初衷和责任所在。

 

以下为蔡聪自述。

 

惶恐

 

大部分人都知道我是个网红,但并不了解我在做的专业的事情,我希望大家还是理解我们传播的价值观念,不要光求合影。

 

《奇葩大会》是一个引子,确实带来了很多机会,以前10个人里9个人都懒得听你说,现在可能有三四个人觉得,这是蔡聪,听一下你说什么。万一有一个人理解了我们在做的事情,有权限和资源支持我们,就再好不过了。

 

我其实很惶恐,虽然我的观点传播很成功,也真的影响了很多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大家又会渐渐淡忘,把你变为励志套路,说白了不还是个残疾人吗?

 

我站在机构层面看网红身份,可以让我们在生存和发展上有更大空间。我们内部也讨论——你要是稍微妥协一下就挺好。怎么妥协呢?出去给大家搞励志演讲,变现很快的,很多残疾人干这种事情。你有网红身份,都不用说谎,只要把故事里突出的点和省略的点做一下调整,比如人生遇到过多少磨难,如何一次又一次被打倒然后站起来,终于有了今天。

 

这种励志的框架和套路我很熟,我也能说,但这个真不适合我。站在台上你自己都不信这一套,情绪不对呀,就特别假,没有现场感染力。

 

工作中光鲜的事情其实有很多。2011年,当时的比利时王储妃(现比利时王后)来中国访问,她是我们国际助残项目合作伙伴的教母,非要来我们这儿看看,从那个时候就见过大人物了。2014年受邀参加奥巴马夫人米歇尔的圆桌论坛,我作为中国唯一的残障代表参加青年论坛,也是大场面。

 

我们不会故作清高,假装去拒绝这些事情,工作要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就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我们也不会刻意去寻求这些,通常都是人家来邀请我们,因为我们本身也是知名的中国民间残障组织,倒不是吹嘘,残障领域圈子本身没多大,如果在这个领域做倡导,做赋能,做权利保护,基本上都会找到我们。

 

但这些事情要平衡看吧,这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并且我也是把它们当工作去对待,但是你要说把这件事情看得特别重,也没有,毕竟我们想的问题都是怎么借这些事情更好地传播我们的观念,现在都是这种套路。

 

有成就感的时候也很多,通常都是一些很小的瞬间。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奇葩大会》播出之后,有朋友的朋友转来消息说,他们家有个心智障碍的弟弟,看了我的演讲,家里人第一次坐在一起能够不回避这件事情了。当然完全像我讲的那样坦然地面对这件事情还很难,但是以前提都不能提。

 

包括去年在滨州医学院给盲人学生做独立生活、独立出行能力的培训,有个孩子讲到,他妈妈送他来学校,把他送上楼,他当时鼓起了无数次勇气,想送妈妈下楼走到特殊教育那个楼的楼门口都没敢,最后就自个儿在宿舍里面待着。

 

参加我们的培训后,他说下一次他妈妈再来学校的时候,他至少可以去门口接一下,带着她逛一下校园。听完这些你会感觉你的工作确实是实实在在有效果的。

 

底气

 

2010年8月,我从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毕业,加入一加一北京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的盲人广播节目。这个集团2006年成立,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盲人不想做按摩,做点别的。

 

盲人蔡聪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举办之后,集团遇到了新的方向性的挑战,当时恰好有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所以开始把工作重心转向以公约为基础的倡导工作,就在网上发布信息招聘广播节目实习生,我刚好就赶上了。我开玩笑说,我如果2009年毕业,可能就开上按摩店了,或者想办法进医院混个铁饭碗,2011年毕业可能也会错过一加一。

 

我是一步步成长的,我觉得机遇很重要。2011年,哈佛大学在中国做项目,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起,要出一些指导性手册,有一个是给盲人的,叫“盲人了解公约”。他们当时找到我们说“要不你们做吧”,我们觉得他们开玩笑,我们是受助对象,你让我们做?结果他们说:“应该是你们做,你们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求。”

 

在他们的“逼迫”之下,我们编写了机构的第一本手册《看不见的权利》。我刚开始觉得自己不行,这应该是法律专家做的,但他们就让我们写,相信我们,我们就开始坐家里闷头编。

 

我们也不知道隐私权法律上到底怎么定义,跟盲人解释隐私权怎么样也没用,我们就开始聊我们生活里遇到的问题,以及误区,然后变成一句一句的话,最后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构:有时候他们这么认为(讲别人怎么说的),有时候我们也这么认为(讲我们自己也会存在误区)。比如去银行,工作人员说“你把密码告诉我,我帮你取款”,我们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看不见,不方便,应该把密码告诉他们,但事实上这是一个隐私权的问题,也是无障碍的问题,是他们没有提供无障碍服务,我们还以为是看不见的问题。

 

写完之后我们觉得挺好的,虽然不是学术的、高大上的,但是和我们生活相贴合的最实际的需求。哈佛老师看到也觉得挺好,认为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比法学教授讲的那些空而大的理论更有价值。我当时很受鼓舞。

 

后来我们跟哈佛和人大法学院合作开设了“残障与法律”课,人大的教授加哈佛的教授,还有我,三方一起给学生上课。我本来觉得自己顶多是分享嘉宾,当个道具,但是他们真的给你机会让你去,并不看你有没有学术背景,这些机会在别的地方很难获得。

 

哈佛大学一直在建立“残障人是自己事务的专家”的理念,给你提供最专业的培训和支持,鼓励你自己决策,自己实施。他们认为残障人自己才是主体,这种理念渗透是很重要的。他们非常明确的目标是要给残障人成长的机会,赋能,他带着你,凡事尊重你的意见。国内很少有这种环境。

 

现在我的底气是,就算你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们也不觉得你就比我们专业,或者比我们讲得好,因为你不了解我们的生活和真正的感受,你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没用。

 

幸运是可以复制的

 

我经常给大家讲,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上学的时候恰好比较适应应试教育这套系统,一不小心考个全年级第一,不能说我很优秀,可能换一套系统我说不定就混得不行了。

 

成绩好是一个敲门砖,至少让大家天然对你不排斥。我原来有个同事是低视力,视力比我好很多,但从小到大老师都不给安排同桌,你说一个人在学校里这么成长,内心得有多强大才能坚持住?我这种学生是家长恨不得给老师送礼把自家孩子安排到我边上。

 

盲人蔡聪

 

其实这都属于非常态,真正的常态就是跟普通人一样,也拥有选择的可能性。

 

后来要高考了,申请高考读题被拒,就感觉前面的一切都是虚幻的,空中楼阁。结果就在那时候我爸不知怎么就在《知音》上看到一篇报道,一个盲人女孩考上特殊大学的励志故事,就特别巧,知道了我们国家还有两所单考单招的盲人大学,生活彻底把你希望打破之后又告诉你可以上大学学按摩,那做按摩就做按摩吧,人生就这样还挺好的。

 

高考要学盲文,我就去特殊学校学盲文,大家自己“看”课文,“看”完了老师就讲解,平时也不让出门。同学们老问我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就老跟我说“你多来来,陪我们聊聊天,扯扯淡”。我觉得不应该呀,就算被关在学校里,通过其他渠道也应该知道外面是什么样子呀,怎么会是这样的呢?我难以置信。但这真的就是生活,只是这不是我们视线之内的生活。

 

我当时还不觉得我自己跟他们是一伙儿的,还带着同情怜悯的目光看他们,等到上了长春大学单考单招的特殊教育学院,我开玩笑说,掉到了盲人窝里面,发现我原来也是盲人。

 

大学老师总是讲,“过去盲人的传统三大就业领域是乞讨、算命和卖艺,现在你们有学上了,将来可以去做按摩。你们就老老实实去做按摩,不要有任何不切实际的想法。”我总是讲这件事,我母校现在避我如瘟神。有一次开会遇到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尴尬,说我怎么在外面成天黑我们母校没文化。

 

盲人蔡聪

 

只能说像我这种经历太稀缺,所以我只能把它归结成幸运和偶然。我的这种幸运,理论上来讲,应该是所有残障人生活的常态,让他们的生活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讲幸运其实背后是有其合理性的,我们的系统该不该反思——给没给人机会?

 

坚持的价值

 

我的两种经历有巨大的碰撞,我在普通学校上学,无意间体会了一把融合教育,大学又去了特殊教育学校,一看,盲人怎么是这样的?现在的工作能够比别人坚持更多原因可能也在这儿吧,希望尽可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信息,可能会实际帮助到很多人。

 

但工作的倦怠感和无力感也经常有。我的工作跟生活是完全分不开的,我做残障领域的倡导,残障这个身份是永远跟你在一起的,不管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面,都会遇到跟这个身份的冲突,你要怎么去抉择?

 

你会看到观念的改变真的好难,每天要面对很多这种观念上的交锋,脑袋疼。比如我前几年拒绝了好多节目,但是这两年我开始后悔了,为什么?好多节目有固有的框架,老让你表演一些“超能力”,或者超常的事情,我极度反对这些。以前年轻气盛,就容易讽刺别人,但是后来我意识到这样其实不好,不能拒绝沟通。

 

比如说最近一档梦想类的节目找我,说闯关完了可以拿奖金,我一听有奖金就问我需要做些什么,对方说讲一下你的故事,我说讲故事行,传播理念嘛,那闯关呢?他说你可以找个亲友帮你闯。我说为什么是别人帮我闯关?他说你完成不方便。我觉得我试都没试,你怎么知道我不方便?就弄个转盘趴在上面,看离心力是不是会把我甩出去,这个我也能做,而且你们这个是残疾人专题,不方便你可以改游戏呀。

 

像这种时候我就老忍不住,老想“怼”人家,但激烈地跟人反抗其实没有,生气的时候很少。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反击的方式,残障人被这个社会给逼得,大部分都有讨好型人格,不愿意表达情绪,因为表达情绪对自己是不利的。你生气有什么用,最后不还得靠人家吗?这个社会又不是完全无障碍的,你把他们骂完了,这个表格他就是不给你填,你是不是还得求人家?

 

有时候有人也有误会,你出来做倡导,就觉得你天然应该帮他解决所有事情。这也是一种很奇怪的误解,自己不去想应该怎么行动,把所有希望寄托于政府,又寄托于公益,那你自己是干什么的?

 

我们慢慢地意识到也不用去听太多杂音,但你要知道坚持的意义,哪怕你做不了更多的事情,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在给更多的残障人和残障家庭展示一种可能性,告诉他们这样是可能做到的,我们就是在这样活。


2019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 - 中国最大的福祉及康复博览会
举办时间:2019.10.10-12
展会地点:中国 · 北京 · 国家会议中心

您可能感兴趣的主题专区:

假肢/矫形器助行移动辅具听力障碍康复视力障碍康复老年康复护理儿童康复(特教)
点击:2018福祉展展后回顾 查看更多,2019福祉展信息请咨询:
电话:+86 (0)20 8989 9650 罗小姐
邮箱:luohaoting@polycn.com

观众预登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