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2020.05.07
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未富先老”逐渐带来人口危机。近期有研究机构发表报告称,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能在2035年前后耗尽累计结余,引发关注。随后人社部虽出面回应“不必担心”,但也反映了社会对养老金账户的均衡和可持续仍存在一定的担忧。
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哪些特点,面临怎样的挑战?未来应如何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并维持养老金账户的财务收支平衡?
近期有研究机构发表报告称,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在2027年将达到峰值6.99万亿元,此后将开始迅速下降,并可能在2035年前后耗尽累计结余。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压力正在不断提升,到2050年前后几乎是1个缴费者需要赡养一个离退休者。
4月23日,人社部出面回应称,我国完全能够保证养老金的长期按时足额发放,能够保证制度健康平稳运行。
对于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尽管中央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科学的应对措施,但社会对养老金账户的均衡和可持续仍存在一定的担忧。尤其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趋缓,同时人口危机加速到来。
此外,我国正在不断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今年发布了《关于2019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随后还出台《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目的是在保障退休人员待遇的同时,有效降低企业负担。
多重压力下,我国的基本养老金账户结余将加速消耗,已有多个省份面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危机。
我国人口危机加速到来
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未富先老”逐渐带来人口危机。
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为老龄化社会,14%以上为老龄社会。中国于200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25年将进入老龄社会,2050年老龄化程度为26.3%。而且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未来的老年人口规模将叹为观止。2017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6亿,2025年达到2.04亿,2050年将达到3.59亿,届时我国每4个人中将有1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
欧洲国家用了较长的时间来应对老龄化社会向老年社会的转变,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亚洲国家转变的速度要明显加快。日本用了25年(1970-1994年)完成这一转变,韩国用了18年(1999-2017),中国将用23年完成(2002-2025年)。
数据来源: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修订版)》,作者整理
快速的老龄化,使我国缺乏充足的时间来采取政策转变。我国的生育率也在逐年降低,适龄劳动人口不断减少,少子老龄化逐渐带来人口危机。
发达国家向老龄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均GDP已处于较高水平,社会生活比较富裕。以邻国日本为例,日本在1994年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为3.9万美元。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我国人均GDP近1万美元,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仍面临财富分配不均、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未富先老”带来一定挑战。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引领下,我国养老政策从上世纪80年代的“政府来养老”,到90年代的“政府帮养老”,再到21世纪后的“养老不能全靠政府”,政府对养老问题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在面临急速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实现养老金账户的稳健、可持续将是巨大压力。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按照世界银行提出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018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42亿,参保率超过85%;第二支柱是雇主发起式的年金,包括企业年金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发展较为缓慢;第三支柱是以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滞后。
基本养老制度
如今,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多方面挑战。
第一,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统账结合模式的实质仍然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设立初期面向的大都是国企职工,实施的是现收现付制,职工无需缴纳养老保险金,而是在工资中进行保费预扣。1993年确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后,由于没有任何养老保险积累确保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只能使用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尤其近年来,养老金支出超过了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个人账户基金被用来弥补不足,造成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目前实行的统账结合模式实质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
现收现付制强调的是一定时期内的收支平衡,正常运行的前提是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状况、收入增长等。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均衡面临一定挑战。
第二,养老金账户中企业压力过重,人口抚养比降低。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缴纳职工基本工资的20%(2019年5月1日可降至16%),名义征收利率在国际比较范围内都较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参保意愿,尤其是中小企业。另外,我国养老保险的抚养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上世纪90年代,大概是5个人养1个人,到2018年第已经下降到2.66个人养1个人。缴费的人数减少,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增加,对养老保险账户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第三,我国养老金的征收面没有实现社会全覆盖。例如部分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员工,以及流动就业人口,如农民工等群体,还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
第四,我国养老金面临区域不平衡、部分地区收不抵支问题凸显。对于人口流出的省份,养老金账户入不敷出问题较为严重,例如部分东北省市。对于人口流入的省份,职工养老保险累计尚有结余,集中在东部少数省市。
如何维持养老金账户长期均衡
一是延迟退休年龄。发达国家在老龄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不断“延长退休年龄+降低养老金福利”来保障养老金账户的长期均衡,例如日本。对我国而言,降低养老金福利的方式并不现实,尤其是我国的老龄化发生在“未富先老”阶段,但在延长退休年龄方面尚有文章。从理性角度出发,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若不对退休年龄做出相应调整,养老金账户难以达到长期均衡。关键在于要提供有利于百姓接受的、精心设计的弹性退休制度。
二是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我国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后,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职工实际上没有缴费或者缴费不满年限,却视同达到了缴费年限并从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从而形成了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的遗留问题,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有助于补偿历史缺口。另外,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养老保险收支相差悬殊,养老保险政策以及养老金待遇存在差异,应加快在省级统筹的基础上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三是实施全面参保计划,保持养老金待遇合理化的增长。应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充实养老保险基金。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经济增速放缓,保持养老金待遇合理化增长对维持社保基金的均衡也很重要。
四是改善政府支出结构,扩大公共服务职能支出。养老保险金是很多农村地区老人基本生活质量和尊严的唯一保障。尽管近年来公共服务职能支出快速增长,但公共服务职能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低。我国应继续扩大公共服务支出,保障财政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加大养老保险支出。
五是实现养老金账户长期的精算平衡。长期精算平衡是维持养老金账户可持续的必要条件。以日本为例,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养老金给付水平中引入了“工资浮动调节机制”和“物价浮动调节机制”,目的是提高由工资增长和通货膨胀导致的养老金福利水平。然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及愈加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给养老金支付带来的巨大压力。2004年日本引入“宏观经济浮动调整率机制”,根据公共养老金参保人数的减少率和平均剩余寿命的延长率调整给付水平,以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同时也减轻工作一代养老保险的缴费压力。长期来看,我国也应根据人均预期寿命、人口结构、收入增长、投资回报率、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动态调整养老保险的缴费率、缴费年限和给付水平等,实现养老金账户的长期均衡。
六是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尤其是企业年金和税收递延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三支柱发展缓慢甚至滞后,需要大力地扶持发展企业年金,积极建设税收递延型的个人养老保险制度,对基本养老保险形成有效补充,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
七是,增加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他国经验教训。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多数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共同面临的挑战,我国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发展养老服务业方面优势互补,互学互鉴,为人类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东方智慧。